2025-06-09 16:47:04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老年護理職業教育政策供給持續增加,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健全,人才培養方式不斷完善,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改善老年人護理條件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我國老年護理職業教育也面臨不少挑戰,突出表現為:老年護理行業缺乏統一標準,老年護理人員供需缺口持續拉大,老年護理人才培養結構失衡,老年護理人才培養產教融合廣度深度不夠,等等。為促進我國老年護理職業教育發展,加大老年護理人才培養端供給,亟需明確老年護理行業從業標準,因地制宜優化老年護理職業院校和專業集群設置,打造多層次多通道老年護理人才培養格局,多措并舉深化產教融合,樹立醫養教協同育人體制機制。
一、我國養老護理職業教育改革的進展
1.養老護理職業教育政策供給持續增加,改革力度不斷加大
一是把養老護理人才培養納入國家有關發展規劃。2019年《關于深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將醫養結合人才隊伍建設分別納入衛生健康和養老服務發展規劃。要求各地制定培訓計劃,分級分類對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及服務人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和安全常識培訓,醫養結合機構要優先招聘培訓合格的醫療護理員和養老護理員。
二是增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擴大人才培養規模。2013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指出,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增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和課程,擴大人才培養規模,加快培養老年醫學、康復、護理、營養、心理和社會工作等方面的專門人才。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衛生計生委等部門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指導意見的通知》提出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增設相關專業課程,加快培養老年醫學、康復、護理、營養、心理和社會工作等方面專業人才。2019年《關于深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擴大醫養結合服務隊伍,引導普通高校、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增設相關專業和課程,加強老年醫學、康復、護理、健康管理、社工、老年服務與管理等專業人才培養,擴大相關專業招生規模。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門發布《關于教育支持社會服務產業發展提高緊缺人才培養培訓質量的意見》,提出鼓勵引導有條件的職業院校積極增設護理、老年服務與管理、智能養老服務等社會服務產業相關專業點。
這些政策的出臺取得了明顯成效。以護理人才為例,教育部“全國職業院校專業設置管理與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1日,全國開設護理專業的高職院校已達506所,四川、山東、湖北、河南均超過了30所,河北、廣東、江西、安徽、內蒙古、云南、陜西等超過了20所。截至2020年12月24日,全國開設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高職院校已達279所,其中山東、四川超過20所,安徽、河南、福建超過15所。
三是探索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提高養老護理專業辦學層次。2014年,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業人才培養的意見》首次提出探索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以職業教育為主體,應用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層次相互銜接,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并重的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培訓體系。2019年,職教20條明確提出了實施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這成為完善我國現代職業教育制度體系的重大突破。同年,教育部等七部門發布的《關于教育支持社會服務產業發展提高緊缺人才培養培訓質量的意見》,提出要合理確定中職、高職、本科、研究生等不同類型、層次學歷教育相關專業和職業培訓的人才培養目標、規格。在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等項目實施過程中,向家政、養老、育幼等相關領域專業傾斜。原則上每個省份至少有1所本科高校開設家政服務、養老服務等相關專業。
2.養老護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式更加適應社會需求
各地對接科技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不斷優化專業布局,加強師資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體系,主要包括:
一是發展養老護理專業集群。將“老年服務與管理”明確納入中職公共服務與管理類專業中,遴選和公布全國職業院校養老服務類示范點。鼓勵職業院校按照專業基礎相同、服務領域相近、職業崗位相關、教學資源相通的原則,重組專業集群,提升養老護理人才培養的專業性和適應性。
二是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構建政府統籌管理、行業企業和院校深度融合的教師隊伍建設機制。在職業院校實行高層次、高技能人才以直接考察方式公開招聘,新增相關專業課教師鼓勵從養老服務、社區服務等工作經歷人員中引入和選聘,鼓勵職業院校自主聘任兼職教師。
三是推進醫養教融合培養模式。明確企業依法履行職業教育的義務,鼓勵行業企業參與職業學校招生、專業設置調整、培養方案制訂、質量評價等全過程。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制度,對產教融合型企業和投資職業教育的企業給予政策激勵。鼓勵各級政府、職業院校、企業共建共享服務于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生產的實訓基地。強化企業辦學權利。
四是實施養老服務相關專業“雙證書”制度。將老年照護職業技能納入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老年照護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成為首批試點的6個等級證書之一。目前,全國230所試點院校參與老年照護“雙證書”試點項目,其中高職院校141所,占61%,參與學生近4萬人。積極發展面向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各類學歷和非學歷繼續教育,提升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受教育水平和職業能力。
二、我國養老護理職業教育面臨的新挑戰
我國養老護理人才職業教育改革取得明顯成效,但與新時期我國養老面臨的緊迫形勢相比,仍然存在諸多挑戰。
1.養老護理行業缺乏統一標準,無法形成明確的養老護理人才職業教育目標
在產業端,養老護理人員準入門檻與規范化管理水平均較低。住建部、發展改革委發布的《老年養護院建設標準》對硬件設施有明確要求,但對人員配備缺乏明確要求,導致養老機構在養老護理人員方面的規范化管理不夠,養老護理人才隊伍準入門檻與專業化發展水平較低。
民政部于2020年出臺的《養老機構管理辦法》體現出對養老護理人員隊伍建設的重視,但是并未明確提出養老護理人員的專業配備要求和評價體系。近期,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公開征求關于《養老機構崗位設置及人員配備規范(征求意見稿)》的修訂意見,明確了養老護理員崗位設置、養老護理員崗位職責以及養老機構在養老護理員配備比例方面的要求,但僅提及“經過專業培訓,具備與崗位相適應的專業能力,經考核合格后上崗”,在崗位技能方面的要求并不明確。
在培訓端,養老護理職業技能培養缺乏統一權威標準。2019年,教育部下發《關于做好首批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的通知》,首批啟動“老年照護”等6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同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民政部聯合頒布了《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2019年版)》,老年照護職業技能證與養老護理員職業證均與養老護理有關,但均未成為養老護理從業的準入資格證書。而且,不同部門的認證管理導致對養老護理從業人員的職業能力、技能界定不清楚、考核指標不統一,不利于明確養老護理人員的培養目標。此外,《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將養老護理員的受教育要求由“初中畢業”調整為“無學歷要求”,這有利于吸納更多人從事養老護理工作,但也將降低養老護理群體的職業能力,導致護理員流動性增強,難以保證養老護理服務質量。
2.養老護理人員供需缺口持續拉大,職業人才培養規模難以滿足社會需求
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管所課題組測算,目前全國有65歲及以上失能老年人2127萬人,需要養老護理人員257萬人。根據民政部最新發布數據,截至2020年10月,我國僅有30萬名養老護理從業人員。據此估計,我國尚有227萬養老護理人員缺口,遠不能滿足老年人的照護需求。預計“十四五”時期,我國老年人口將超過3億,而且此后護理需求旺盛的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人比重將持續上升,養老護理人員缺口將進一步加大。
從護理人才供給情況看,養老護理從業人員不僅數量少,而且層次低,呈現“一高三低”的特點。“一高”即養老護理員多為下崗工人或農村家庭婦女,年齡較大;“三低”指養老護理員普遍學歷低、福利待遇低、社會認可度低,養老護理員專業化職業化發展嚴重滯后。
民政部公開的數據顯示,2009—2016年,通過民政部鑒定的養老護理員累計32614人。
一項針對養老機構護理員現狀的調查結果也顯示:我國現有養老護理員以36~65歲家庭婦女和下崗工人為主,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9.04%;具有養老護理員初級以上國家職業資格者僅為13%,且以初級職稱為主,需要參加養老護理專業技能培訓的占93.27%,專業養老護理人員比重低嚴重影響了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和護理質量的提升。在職業教育方面,目前我國養老護理有關的專業包括護理專業的養老護理方向、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及家政衛生服務專業。2004年教育部與衛生部等六部委首先確定在護理等4個專業領域培養技能型緊缺人才,并在全國組織實施“職業院校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旨在使護理教育更好地適應我國衛生改革與發展需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衛生服務的需求。
目前,全國開設護理專業的高等職業院校為506所,按照平均每所院校每年招生100人估算,每年僅能培養5萬名左右的專業護理人才。
自2004年我國高職專業目錄增設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以來,我國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已經歷了16個年頭,2020年全國開設該專業的高職院校為279所,該專業雖然也培養健康護理方面的技能,但主要致力于養老機構管理者的培養。2020年,開設家政服務與管理專業的高職院校有125所,但主要致力于滿足一般性的家政服務需求。
由于養老護理工作強度大,工資偏低,受養老護理是伺候人的觀念影響,養老護理專業吸引力弱,招生難的問題突出,直接制約著養老護理隊伍的壯大。
有學者采用抽樣調查,對全國27個省、561個養老機構進行調查研究顯示,養老照護服務人員人均照護老年人數為28人,月均收入1000~2999元,平均工作年限為4.71年,2/3以上的養老護理人員認為工作任務重、收入低、對現有工作狀態不滿意,職業認同感較低,離職率較高。江蘇護理職業學院2017—2019年護理專業招生情況也顯示,選擇養老護理方向的學生分別為43人、45人、47人,占當年護理專業全部學生比例均不足8%(表1)。
3.養老護理人才培養結構失衡,培養對象、方向、層次、地域構成不盡合理
我國的護理教育已經形成中職、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多層次護理教育體系,但距離構建現代護理職業教育體系仍有距離。一是護理職業教育現有四年制中職、三年制高職、五年一貫制高職等多種辦學層次,但本科教育比重明顯不足,教育資源配置和層次結構亟須優化。二是不同層次間銜接不緊密、轉換不暢通。
由于養老專業設置缺乏整體規劃,院校多是根據自身軟硬件條件設置養老相關專業,導致養老護理人才的職業培養體系存在結構不均衡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重醫療護理輕養老護理。目前我國培養護理人才的職業院校中,專業方向集中在普通護理、助產護理、涉外護理3類方向上,養老護理比重偏小。從地方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情況看,畢業生首選醫院等醫療衛生單位就業,前往養老機構、城鄉社區就業的畢業生占比極小。
二是重學歷教育輕在職人員培養。2018年,全國高職院校共開設老年服務與管理等相關專業點數805個,招生4.7萬余人。但當前養老機構實際上以“4050”人員為主,大都沒有經過專業技能培訓,難以滿足養老服務發展需要。
三是養老護理相關專業院校區域分布與養老需求不盡匹配。以護理專業為例,2019年上海、遼寧兩地65歲以上人口的比重達到了16%,進入了深度老齡化階段,但兩地設置有護理專業的高職院校分別只有12、14所。類似,重慶、江蘇、浙江、黑龍江、吉林、天津的人口老齡化程度也較為嚴重,但設置有護理專業的高職院校相對較少。另一方面,廣東、江西兩地的老齡化程度相對較輕,但有護理專業的高職院校較多,分別達到了42、43所(圖6)。老年服務與管理、家政服務與管理專業的高職院校分布也有類似的問題(圖7)。
4.養老護理人才培養產教融合廣度深度不夠,培養目標與實際崗位關聯不緊密
一是養老護理專業課程設計與崗位需求契合度不夠。由于護理專業學生培養定位主要面向醫療機構,醫療護士要求取得護士執業資格證書,而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主要涵蓋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基礎護理等內容,導致護理專業養老護理方向主要基于此進行課程設計,多是在護理專業基礎上增設“養老護理學”“五官科護理”等課程,而與養老護理需求關聯度較高的“康復護理”“營養護理”“心理護理”等沒有開設或僅作為考查課程。可見,養老護理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特別是專業養老護理員要求在具備生活與疾病護理技能基礎上,具備康復訓練、活動組織、情緒安撫、心理疏導等技能,目前這方面的課程和訓練明顯不足。
二是養老護理所需醫養人文尚未得到高度重視。當前,醫養結合已成為養老服務業創新發展的重要理念,老年人對照護者的訴求也更高,尤其體現為精神慰藉、緩和醫療、法律服務等方面,但對應的醫養護理人文尚未建立起來,表現為教育端較少關注醫療哲學、醫療法學、醫療倫理學、老年心理學等問題,與醫養密切相關、交叉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設置偏少,或者課程設置不夠系統,對養老服務核心價值的確立和引導仍顯薄弱。
三是校企合作機制仍難以落地。2018年頒布的《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明確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本框架,但與此相配套的政策法規尚未出臺,校企之間的合作機制尚不健全,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約束和規范仍然需要進一步完善。加之職業院校自身治理機制不適應產教融合需要,缺乏聘任兼職教師、送學生到護理機構見習的管理經驗,導致醫院、護理院、養老院等產業端發揮作用有限,亟需進一步創新院校合作的機制。
四是“雙師型”師資仍然缺乏。現有的養老護理培養模式產教融合、工學結合不夠,導致培育出來的師資實操技能與需求有距離;護理院校受人事、財務制度等限制,缺乏聘請一線養老護理人才兼職參與培養的吸引力,也缺乏真正鼓勵教師從事實務兼職的動力;一些院校和教師將建設“雙師型”隊伍視為對雙證書形式上的追求,不注重雙重經歷、技能的實際考核。有學者對我國37所高職護理院校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在校專職教師中,年齡在40歲以下的占63.92%,教齡在15年以下的占68.82%,在醫院兼職的教師僅占教師總數的28.07%。這意味著我國高職護理師資隊伍在近幾年擴張中吸收了大批新生力量,但同時也意味著教師的護理經驗可能不足。
三、促進我國養老護理職業教育發展的思路與建議
1.健全養老護理行業標準體系,明確養老護理職業教育培養目標
當前明確養老護理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尤為緊迫。建議盡快出臺不同類型與層次養老機構在養老護理員崗位設置、人員配備、技能標準方面的規范與要求,強化養老護理員持證上崗。對接產業端需要,由行業企業代表、院校代表、政府主管部門代表共同參與,確定養老護理崗位核心職業能力及其評價標準,建立養老護理職業標準體系,明確養老護理職業教育目標。統一現在由不同部門頒發的養老護理員、老年照護等職業技能標準,加強鑒定管理和銜接互認,營造良好的專業化職業化氛圍。
2.優化養老護理職業院校和專業集群設置,補齊養老護理服務人才缺口
一是合理布局養老護理專業院校。政府應結合所處地區養老護理需求和教育資源,合理布局養老護理相關院校,加大對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地區的配置力度,加大對設置有護理類、養老服務類、社會工作類、家政服務類等相關專業院校的政策支持,在資金、場地、人才、項目等方面給予傾斜。二是加強專業集群建設。學校要主動適應老齡化發展趨勢,重點發展養老護理、社區護理、康復護理、臨床護理、中醫護理、家政服務、養老管理、社會工作、心理咨詢等相關專業,加大養老護理方向的招生。圍繞護理專業集群,按照“底層共享,中層融合,上層互選”的思路,創新課程模塊化設計,逐步實現專業群內多個專業的課程共建共享。
3.暢通養老護理職業教育體系,打造多層次多通道養老護理人才培養格局
一是完善多層次現代護理職業教育體系。根據各地所需護理人員規模,確定不同層次職業教育辦學規模,逐步建立“中等衛生職業學校—高等衛生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院校—研究型大學—護理繼續教育”的現代護理職業教育體系。推動相關高校設立本科和專科層次養老護理專業,不斷提高行業人才層次與水平。明確各層次養老護理職業教育目標定位,進行專業設置、課程設計、師資建設、招生、績效考評等配套改革。二是同步推進學歷教育和繼續教育,鼓勵院校師資、課程、教學進護理院、養老院,鼓勵醫護機構在職業院校開展職工培訓和繼續教育,推動在職護理人員技能提升。
4.暢通養老護理職業教育體系,打造多層次多通道養老護理人才培養格局
一是完善多層次現代護理職業教育體系。根據各地所需護理人員規模,確定不同層次職業教育辦學規模,逐步建立“中等衛生職業學校—高等衛生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院校—研究型大學—護理繼續教育”的現代護理職業教育體系。推動相關高校設立本科和專科層次養老護理專業,不斷提高行業人才層次與水平。明確各層次養老護理職業教育目標定位,進行專業設置、課程設計、師資建設、招生、績效考評等配套改革。二是同步推進學歷教育和繼續教育,鼓勵院校師資、課程、教學進護理院、養老院,鼓勵醫護機構在職業院校開展職工培訓和繼續教育,推動在職護理人員技能提升。
文章來源:《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標注:劉理暉,王偉進,顧天安,陳鳴鳴.我國養老護理職業教育的進展、問題及政策建議,2021(17):10-17.